心理健康知识知多些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健康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在于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于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2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1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201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仍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
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3]
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
一、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指肌体强健和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
健康可以理解为:
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方面的,也包括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
健康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而是大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之和。
健康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状态,而仅仅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健康是一个连续状态,健康和疾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健康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健康是一种和谐关系,而且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健康不但是一种外显行为,也是一种内部状态。
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健康是一种财富,而且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正常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比如脉搏、体温等,所以要区别心理是否健康也不那么容易。心理健康相对的参照系是正常,而“正常”这一概念不论对于整体还是个体都是有阶段性的,因为一个人随时可能产生心境不良,所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一条直线。这里的“正常”是用于评价阶段行为的,不是用来描述某阶段行为的。
要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尚无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任何情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即使一个健康的人,也可能有突发性暂时性的心理异常。因此,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像感冒、发烧一样不足为奇。
人生活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状态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在自然人群中就会出现有人远离常模或有人与常模有一些差别的现象。
因此有学者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2、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少部分人会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轻度心理失调情况。对心理轻度失调应该像接受人会感冒发热一样,应积极地进行调整,一般会很快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这类人只占极少数,但本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可通过正规的心理辅导慢慢恢复正常,但所需时间较长。
总之,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家长们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可以更好的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了。